国内鲜奶成本劣势明显 乳企正走向集约化道路

更新时间 : 2019-03-29

近年来,“奶农倒奶”时有发生,一方面大家同情奶农“血本无归”,另一方面乳企保障奶源优质,实行标准化、集约化和科学化养殖,无疑是最终出路,而散户奶农明显不具备这样的优势。笔者认为,“奶农倒奶”或许是我国乳企转型发展的阵痛表现,要想走国际化、标准化道路,这是必然选择


国内鲜奶成本劣势明显  乳企正走向集约化道路
  
  笔者写这篇文章起因还得从近几年发生的“奶农倒奶”事件说起。众所周知,我国人口多,乳制品销量大,尽管“三鹿奶粉”事件给国内乳业带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,但近年来市场回暖,巨大的消费需求依旧毋庸置疑。
  
  既然国内市场需求有增无减,潜力无限,为什么奶农还倒奶呢?这原因有点复杂,并且是连锁反应,而非某一点因素造成。
  
  原奶成本居高不下  奶贵伤农
  
  首先从原奶价格来看,根据国际奶业经济学会的数据:2015年全球全年原奶平均价格为1.85元/千克,美国2.37元/千克,新西兰1.65元/千克,我国10个主产区原奶平均价格为4.05元/千克。
  
  决定原奶价格的因素通常是产量和饲养成本。据了解,我国的奶牛一般每头每天产奶20公斤,年产6吨,而国外品种较好的奶牛每头年产量高达10吨以上。而饲料方面,粗饲料中的苜蓿草在美国400元一吨,在国内通常卖3000元一吨,精饲料中的玉米在美国2毛多一斤,在国内便宜点也要9毛多一斤。
  
  奶农散养标准不一  奶劣伤农
  
  其次从倒奶对象来看,“奶农倒奶”顾名思义,倒奶对象为奶农。奶农一般指奶牛养殖的散户。在十几年前,我国乳制品产业并不发达的时候,乳企奶源依靠收购本地奶农的鲜奶。但随着伊利、蒙牛等大型奶企到长三角地区建设万头奶牛牧场,再加上上海光明乳业、江苏部分奶企自建牧场等,长三角地区的规模化牧场越来越多,奶源过剩,这对个体奶牛养殖户都带来了冲击。乳企自建牧场,集中化程度高,且品质标准易控制,自然不愿意多去收购奶农鲜奶,而奶农倒奶的现象便时有发生。
  
  据悉,长期以来,国内乳业尤其是养殖环节,都坚持“低标准保护”的原则,导致粗放化、散养化和低质化的状况无以改善。奶农的小散乱造成鲜奶的质量严重不达标,而集中化养殖也难以达到期待中的效果。从某种角度上讲,“奶农倒奶”是市场竞争的结果,是消费者对高标准乳制品需求的结果。
  
  乳企大量进口低价奶粉   外奶伤农
  
  最后从乳企成本来看。市场上有一种声音,将“奶农倒奶”归咎于乳企拒收,而乳企拒收的原因是大量进口低成本大包装奶粉。据业内人士透露:现在很多乳企出于成本考虑,都愿意生产复原乳,而不生产巴氏奶,复原乳不需要使用生鲜奶。向奶农收购1公斤生鲜奶,大约4元左右,但是按照1公斤奶粉兑7.5公斤水生产复原乳来看,1公斤成本大约是两块多钱。
  
  而一些生产巴氏鲜奶的乳企,一部分会用自有奶源,另一部分企业甚至用复原乳冒充常温奶或巴氏奶,廉价销售,断了奶农最后一点竞争希望。尽管,我国2005年出台的《关于加强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》明确规定,在巴氏杀菌乳生产中不允许添加复原乳,但不乏一些乳企趋利,而背离这一原则,确实会对一部分奶农造成影响。
  
  笔者总结:市场竞争  适者生存
  
  综上所述,“奶农倒奶”可以简单的归为以上三种原因,从中我们可以看出:就如同自然法则一样——适者生存。在市场竞争中,一要讲究低成本高利润,二要讲究产品品质。有人认为,这二者无法同时存在,但笔者不这么认为。食品行业中,我国很长一段时间是散、乱的局面,人工参与度高,成本高、质量不统一,很难适应现代化的食品工业需求。我国乳制品行业在经历了“三鹿奶粉”事件过后,正努力寻找出路,自建牧场、集约化养殖生产,用以规范奶源、统一标准。
  
  “奶农倒奶”也许看上去很辛酸,但这就是市场竞争的残酷。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,大型奶企自建大型牧场将越来越多,也许还会从国外进口大包装奶粉,个体养殖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小,个体养殖户也会越来越少。笔者认为,巴氏鲜奶因保质期短,冷藏要求高,本地奶源具有优势。养殖散户引进相关的杀菌设备、包装机械,经营鲜奶吧不失为一条转型之路。
下一篇:一年内罐装葡萄酒如何赢得10倍增长?    上一篇:国内百合整体化加工机械取得新突破